如同埃及人和希臘人一樣,羅馬人也曾有清潔的習慣,并把這一習慣帶到了高盧。但是,隨著法蘭克人的入侵,這一習慣逐漸消失了。住在鄉(xiāng)下的野蠻征服者擔心城市清潔所帶來的噩運。垃圾處理在墨洛溫王朝的時代,最大的蔑視和侮辱莫過于向敵人的臉上投擲“城市街邊的臭泥”。就像在584年希爾佩里克一世被暗殺后,貢特明和費雷德貢德向被派駐到布律內奧的特使們所做過的一樣。與他們同時堆的人,以及后來查理曼時期的人們都是行走在城市排泄物之中的。 “扔到街上”、“扔到河里”已是通常的做法。垃圾糞便肆無忌憚地在街上流淌.而城里人不得不與自己的廢棄物爭擠空間,相伴為鄰,而且忍受這些垃圾所散發(fā)出的惡奧。
“小心水!”“下邊的人注意啦!”中世紀時期的城市居民在毫不客氣地向門外窗外扔垃圾糞便時常常這樣叫喊。這種“體貼”的喊叫避免不了眾多的行人被投出的垃圾穢物濺到身上。路易十一在一次夜問散步的時候,就曾被一名大學生在向屋外倒便盆時潑灑了一身污穢。不過,路易十一并沒有記恨這位大學生,相反,為鼓勵他在學業(yè)上所做出的可喜努力,賞踢給了他一筆獎金。盡管政府三令五申,這種隨習卻一直長期延續(xù)。
左拉在小說《土地》中這樣描述:“廢棄物通過敞開著的窗子被慷慨大方地扔了出來,一大堆的垃圾糞土……女主人的長裙丟在那里,從上到下沽滿了污垢:是哪個豬狗不如的東西干的?”直到1950年,在法國南方的一些城市,如馬賽、索米爾,家庭主婦們?yōu)榱耸×,仍把垃圾和馬桶倒在窗外,而不是每天早上清倒在河邊。幾個世紀以來,西方的大部分城市一直是骯臟不堪的。但是政府當局并沒有下力I為改善條件而頒布各種規(guī)定。巴黎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